导读 :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历时一年半的修缮这座上海百年老建筑重新开放哪怕不听音乐会它也欢迎你去看展、喝下午茶说起上海的老洋楼建筑,大家熟知的大多还是出...
哪怕不听音乐会
它也欢迎你去看展、喝下午茶
说起上海的老洋楼建筑,大家熟知的大多还是出自坞达克、哈沙德等外国建筑师之手。但是上海有一座位于市中心,与大世界相望的建筑很特殊。
它是第一座由华人建筑师自己主持建设的近代西方古典建筑,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曾经20多年都用来放映像《百老汇》这样的外国影片。
告别了一年半,经历过15年里最大规模修缮后,最近上海音乐厅又重新开放了。
不少人提前预约排队,想亲眼看看,这座宛如宫殿的建筑内,贴了800多处金箔的穹顶,到底长什么样?
作为音乐厅,上一次如此被人关注还是18年前,它进行的大型平移工程,耗资6000万,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奇迹”。
我也前去看了看,音乐厅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冷。哪怕不听音乐会,它也欢迎我们去看展、喝下午茶。
01
藏在闹市里的百年宫殿
上海音乐厅位于人民广场,延安中路,与大世界、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相距不远,方便一路打卡。
这栋深藏于闹市的文艺地标,要穿过一大片草坪才能找到,如果不是特别去寻,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
建筑是上世纪20年代的巴洛克建筑风格,造型华丽、恢弘。正面门楼四层,占地面积约138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等到深秋至初冬,南广场还将被金黄色的银杏包围,伴随着阵阵演奏声,迎来一年最美的时刻。
想要进大厅听音乐会,要从北厅先绕进去。进门后,能看见欧式宫廷风格的大厅,挑空三层,海上蓝穹顶中镶嵌着金色雕花。
四周16根罗马柱环抱而立,正中是汉白玉旋转楼梯。叫人联想起巴黎歌剧院。
秉持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整体看上去和一年半之前没什么不同,但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却认为想维持这一变化非常不易。
“上音分为非文保区和文保区,修缮工程很复杂,既不能损伤文保建筑,又要考虑到建筑承载量。”
其中,“文保区域”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1930年建成,包括北厅、东厅走廊、大观众厅、舞台等等,是重点保护区域。
为了让柱子风格和建筑一致,还专门请来了15年前参与音乐厅平移修缮项目的彩绘匠人,亲手一笔一画地复原。
走进音乐厅,在挑高4层的舞台前方,抬眼就能望见海上蓝雕花穹顶。作为一个老物件,一直被细心保留。
穹顶上镶嵌着金色雕花,屋顶之间的夹缝精细窄小,修复难度极大,需要工人爬进去一点点做修复。
在800多处重新贴上金箔后,如今穹顶成了最合适拍照的地方。灯光熄灭,宛如璀璨星河,华丽无比。
与穹顶遥相呼应得是海上蓝雕花座椅,共计1185个席位。座椅呈弧线型,实木背板上刻有复古雕花,显得优雅古典。
这次经过修缮后,座椅中安装了“缓起立”,更新海绵座椅。老乐迷坐下再也不会听见咯吱声,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也能坐得更舒适。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二楼东厅的地板。修缮过程中,修缮团队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块1930年的残缺水磨石。
于是二楼一条走廊都换成了水磨石地板,恢复了30年代最初的模样。花白的老旧色调,踩在上面,走的每一步都有种穿越感。
02
不听音乐会,也可以去喝下午茶
虽然是座百年老建筑,但如果你穿越回1930年刚建成的那一年,可能很难找到它。因为在不同时期,它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
上海音乐厅曾被叫做南京大戏院、北京电影院,位于今天的延安东路523号。
它是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戏院,由第一代留洋美国的华人建筑师范文照、赵深设计。
其中范文照更是在上海留下许多建筑,像美琪大戏院、沪光大戏院、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今上海锦江青年会宾馆)等都是出自这位才俊之手。
美琪大戏院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今上海锦江青年会宾馆)
建成后的南京大戏院,建筑水平和设备皆一流,曾一度是先进、新潮的证明。它是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国影片的戏院,同年3月开业便首映美国歌舞片《百老汇》。
历经过北京电影院的改名后,等到1959年建国10周年,在多位音乐家的推荐下,它终于再改名“上海音乐厅。
哪怕不听音乐会,也可以去开放的二楼西侧阳台,品尝下午茶。未来这里将推出无敌景观位的预定服务。
我前去的时候,下午阳光正好,阳台外望去就是人民广场风景最美的绿地之一。
在百年老建筑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来杯香浓咖啡和精致蛋糕,绝对甩开一众打卡地。
除了看展、品下午茶,今年上海音乐厅还将邀请来年轻人喜爱的乐队,像是火到国外的国风乐队“自得琴社”。
一群80后、90后,穿着唐代的服饰造型,在西式建筑里,翩翩演奏中国传统乐器,唐代胡曲、宋代雅乐。画风奇特。
还有最近在音乐综艺受欢迎的福禄寿FloruitShow,HAYA乐团等等,都会来此贡献一场又一场令人期待的演出。
03
5650吨的庞然大物平移过
这次修葺之前,其实音乐厅也有过一次广为人知的大动。为了配合高架建设,上海音乐厅决定开始平移工程。
2002年,告别演出的消息一出,音乐厅咨询的电话开始从早响到晚。买一张音乐票,这成了当时上海乐迷们向“旧爱”告别的最好方式。
虽然老乐迷们万般不舍,但当时的上海音乐厅总经理缪陆明却认为这是“上海音乐厅历史上的最好机遇”。
在当晚演出《告别了,我的珍爱》最后一幕落下,第二天重达5650吨庞然大物便层层包裹,开始66.46米的“动迁”之旅。
▼